医患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特定的人际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在医疗活动中的医患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医患关系的特点
医患关系是在医疗过程中产生、发展的,当今我国医患关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是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原则的平等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尊重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创造了物质基础,为人格平等创造了条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公德范畴。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医疗工作中表现为对人的健康权和生命权的尊重和爱护,体现为关心、爱护病人和尊重病人的平等诊治权利,反映为医患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医患之间的平等 关系表明:医务人员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一视同仁地提供医疗服务;病人尊重医务员的劳动,并积极地密切配合诊治,共同完成维护健康和生命的使命。
(二)是以社会主义法制为保障的信赖关系。
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职能是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患者就医和医者行医同样受到法律保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了医生为患者提供医疗卫生保健和康复的特殊职权,有机会获得患者身体、心理、隐私等信息。而患者为了诊治的需要,信任医生也要将这些信息告诉医生 。这是建立在信赖基础上的特殊人际关系。任何超越法规允许的范围,都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至法律的制裁。事实已证明,受社会主义法制制约和保护的医患 关系,彼此之间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三)是以与救死扶伤相关联、以医疗技术为保证的委托关系。
医生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已任,国家赋予医生以某种特权(对疾病诊治权、处置权和特殊干涉权等 ),并以医 疗技术为保证,为病人提供服务;病人以信任、服从为前提, 将自已生命、疾病的诊治权委托给医 生。这种委托关系是由于医患之间的医学知识占有不同,所处的地位、职责不同所决定的。医生占有医学知识,处于一定主动地位,并赋有某中特权,它要求医生要恪守职责,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不辜负病人委托之重任。
二、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患关系发生的明显变化,都与科技进步、观念更新及人们自主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增强有着密切关系。
(一)医患关系“人机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高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治,使诊断、治疗、护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自动化、信息化、遥控化、智能化的诊治手段普遍被采用,医生通过机器、仪器、设备等高技术服务设施获得患者的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等数据,并且具有精确、迅速等特点,为诊治提供重要依据。这种以机代人的趋向,淡化了医患之间的思想交流,加重了医生对高技术设施的依赖,不仅医患关系越来越被“物化”,并且也容易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二)医患交往“经济化”趋势。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根据不同经济收入情况分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人们也将根据不同保险享有不同就医服务,医患关系呈现出“经济化”趋势,在一些方面甚至出现了医疗服务商品化倾向,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已渗透到医患关系中,甚至出现了权钱交 易的不正之风。
(三)医患要求的“多元化”趋势。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倾向也反映在医患关系上。医生要求患者主动配合诊治,倡导“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尽量避免不合作型或冲突型。患者对医疗卫生保险的要求在层次上、档次上也有差别,呈现出多元化趋向。有的患者追求优质服务,要求住高档病房甚至非医学需要服务;有的患者仅要求基本的医疗保险;有的患者则连最基本的医疗保健也难以实现。
(四)医患关系调节方式上的“法制化”趋势。医患关系调节方式上主要依靠道德,然而当医患关系的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制化时,医疗秩序就更为完善了。由于医患双方的自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对保护各自权益和自觉履行各自职责的观念日益强烈,为卫生立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另外,高技术的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伦理问题,迫切需要用卫生立法来解决,如利用高技术进行性别鉴定;人工受精、体外受精带来的家庭道德、社会问题;器官移植中供体来源和卫生资源分配中的公正问题等,都直接涉及医患关系,仅靠道德调节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法律来调节。
三、新时期医患关系模式
(一)当前的医患关系、角色及医患矛盾
1、 医患关系与医患角色 医生与患者在这个关系中扮演着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的角色。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双方的地位和权力是不平等 的,在权力和专业技术上医生角色获得的更多。一方面,这种不平衡性是必要的,因为在治疗时,有时要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适,这时病人必须要接受和遵循治疗计划才能保证医生治疗工作的有效性。医生为了达到促进病人健康的目的,需要通过三个基本条件来发挥作用,即职业声望;情境权威(医生具有病人希望的和需要的东西);病人的情境依赖(病人缺乏治疗疾病的知识和经验,并在医院的特定环境下产生依赖性)。但另一方面,如果缺乏必要和足够、合适、合理的沟通,这种不平稳就会造成医患之间的不理解,从而导致医患矛盾的产生。
2、医患矛盾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医患关系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好了,其外显是融洽的医患关系,处理不好,则表现为医患纠纷。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参与医疗活动的对象身上来找。第一,医学的原因。今天的医学是一种缺陷医学,也是一门最复杂、最难以预料和最难以控制的科学,医学发展还远未达到可以治疗一切疾病的程度,许多疾病的病因还不明了,许多诊治手段是有风险的。统计表明我国临床疾病诊断误诊率高达40%,技术水平的局限已经成为医患冲突的重要根源。第二,患者的原因。患者由于知识的缺乏对疾病的预后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导致病人过高的期望与实际的结果产生落差,而把责任归咎与医方,导致矛盾的产生。第三,医生的原因。医学模式改变后,面对患者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医生没有及时调整观念,更有少数医生无视患者的合法权利,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佳,医疗行为不规范,也不和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致使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的出现,恶化了医患关系;第四,医疗机构的原因。医疗机构在对医疗操作规程的监督、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以及医院的管理中还存在着缺陷。第五,社会的原因。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医疗费用上涨,患者负担加重,经济利益在就医行为中变得更加敏感,人们心目中的医学形象越来越象一项商业活动。而部分媒体的不当报道在群众中引起误导和偏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 医患互动
1、 医患互动是指患者从对医疗行为的单纯服从到通过与医生进行交流、沟通、理解和互相影响来与医生达成一致的治疗意见的过程。医患互动的有效性取决于参与者彼此在地位、教育程度、职业训练和权威方面的差别。许多资料表明医生不能用简单易懂的术语将病情告诉患者;反过来,医生认为没有理解能力,或不利信息的潜在消极作用是他们与患者之间没有充分交流的两个最常见原因。
2、 医患互动是医患关系改善的必然趋势。首先,它是患者的要求。经济的充足与人们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他们的卫生需求普遍提高,患者不再习惯性地接受医务人员的医疗安排,对多样化、高档化的医疗服务的要求增多,并希望更主动地参与到医疗决策之中去,这就要求医患关系要摆脱原来的旧模式。其次,对医生来说,严格遵循各项医疗操作规程,尊重《执业医师法》中明确规定的患者的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等各项权利,主动与患者加强交流、沟通和理解,既可避免由于误解所导致的医疗纠纷的产生,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也减轻了自身沉重的压力,降低了医疗行业的风险。第三,对医疗机构来说,改善医患关系是其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能否生存的决定因素。只有进行医患互动,提供患者满意的服务,才能吸引病员,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四,新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从法律的高度约束医患行为,促使医疗机构按照法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也使医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严肃的科学态度来从事医疗活动。
3、在当今社会,医患互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进程在加快。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医患互动可以分为三种可能的模式。
主动—被动模式。适用于急诊抢救,此时患者病情严重,因受重伤或意识丧失而相对无助。尤其是患者病情严重,医生处于要稳定患者病情的高度紧张状态的时候,决策权和两者关系的决定权都在医生一方,而患者则是被动的,在互动中起的作用很小和根本不起作用。
指导—合作模式。大多出现在病人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时,患者知道病情的进展,并能与医生合作,听从医生的指导,但由医生来做出更多的诊治决定。
相互参与模式。应用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中,患者完全参与到医生的工作中,共同合作来控制疾病。象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慢支炎等最需要这种模式,也是今后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模式。
相互参与模式要求患者和医生共同对医疗决策和治疗结果负责。这种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患者不断要求平等。较低阶层的人倾向于更顺从地将医生看作权威人物,自己控制健康问题的意识表现得较少;而处于中等或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消费者并积极参与医生与患者的互动。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更希望也有能力参与到医疗决策中去;另一方面,这是作为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卫生问题即慢性病的流行所导致的结果。慢性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和生活上的调整,这使得医生与患者相互沟通、长期配合,从而成为更加密切的合作者。
四、 医患关系的未来
理想的医患关系是充满同情心的医生和对医生充满信任的病人。医生职业被崇敬的原因是因其能救死扶伤、解除疾患、带来身心健康。因此医生应当提高自己的医技水平。作为医生,除了提高技术水平外,也应注重形象,讲究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患者考虑,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随着消费者权利保护主义的发展,医患关系更多地向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关系转化,患者从自愿被动转向积极主动,他们要求更平等地参与他们的保健;医院作为医患关系发生的场所,应该在市场中求生存,在服务中创效益,着力于建设和谐医院和与时具进地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理想化期待与非理想化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尽量缩小这些差距。一方面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知荣明耻的名医,对医务人员中的害群之马坚决处理,净化医务人员形象;另一方面,要为医生提供与其劳动价值相适应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为他们营造宽松的医疗环境,这样才能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更好地从事医疗实践,更好地服务患者,服务社会。
临沧市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查学安